查看原文
其他

70周年校庆征文选登(二)丨 淡烟乔木忆绵州

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西南科技大学 2022-07-22

建校70周年校庆征文选登(二)




编者按:七十载铸就辉煌,新时代共创未来。正逢我校建校七十周年之际,我们面向全体师生校友推出了校庆征文活动,自三月以来,得到广大师生和校友们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,这些来稿一行行一字字都饱含了科大人的真情实感,串联起科大的过去、今天及未来。

     回首,犹见故人登龙山,而青春一去不复返。那些脚下踩过的土壤,穿堂而过的清风都在告诉我,我还是很想念我的大学,我的西南科大!现在,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征文作品,感受作者对母校的脉脉深情。


淡烟乔木忆绵州



作者:王晓龙

文艺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5届毕业生



清初诗人王士祯在《渡涪江》的诗中云:“涪江江水抱山流,不见唐家帝子楼。记得江东诗句好,淡烟乔木是绵州。”


寥寥数语,道尽绵阳风流。求学绵阳四年,毕业后远赴攀西裂谷工作,夜半无语时,静对皎洁明月,四年记忆踏歌而来,浸润心扉,恰似绵州风情,温婉清冽。流光总爱把人抛,短短两月,便由学校向社会两重世界的嬗变。很多次,在工作宴席抑或接待之后,半醒半醉倥偬之间,怀念那些风清云朗似水清冽的日子。 

       



01最忆是科大


安静地着落在市区北郊,坐枕龙山,右依涪江,新区老区,一山相连,两般风情,这是我对母校的定义。2005年高三毕业后那个知了声声,弥漫希望而躁动的夏季,一纸通知书结束了中学时代,开始了与西南科大一生的因缘。


四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样,2009年金融海啸铺天盖地时,我拖着行囊离开了绵阳,在南下的火车上,回望大学四年,忘却了初入校路过38路沿线农村时的淡淡失落,内心满腔的怀念,缠绵那个渐行渐远的城市。

朝阳微热的早上,心游八荒,神交古人。时常一个人手捧散文,咀嚼满口盈香的句子,从七彩柱广场沿着小路一路向西漫步,身旁或如风闪过的足球爱好者,或三五成群笑声如银铃的女生,行至老区的梧桐大道,晨光穿过肥绿的树叶树斜射在书上,落下斑驳的影子,大约书香入髓,澄绿了心灵荒芜的沙丘。


灯火初上的黄昏,心与心的对白。很多人说中文系的男生是一个奇怪的群体,萦绕于胭脂堆里,应该是柔气内敛。


科大却是例外,在理工科为主的大学,男生多了一分阳刚奔放之气,中文系的男生枕藉文化的修养,更是积极处世,热衷交际,关注时事。在五食堂吃过晚餐,只要晚上没课,约上若干好友,不限话题地谈天说地,从三玄四书五经到美国攻打伊拉克,从秦始皇墓的挖掘到星球大战中国如何应对……讨论形成争论,相持不下时,兴之所至,提上两瓶小酒、一碟花生米,敲开老师的宿舍,又开始另一番的聆听、辩论。


多少次夜深人静的午夜,打着手电,校对稿子。那时自己是《团学导报》和《新生代》的编辑,并且参加了四川大学的第二专业自考,白天的学习已然十分紧张,那么只有晚上挤时间。伴着室友的酣睡的鼾声,凭借暗弱的手电筒灯光,或校对、或撰写、或批注、或剪辑,眷眷报人情怀驱散了困意,凌晨时候修改完毕才安然入睡。


第二天,一篇篇草样最终付梓排版,看着略带墨香的报刊在飞向科大学子,暗忖自己四年大约未曾虚度。


02掬水揽绵山


山水之城,是绵阳的名片。科大就在涪江的左岸,我时常一个人踱步到江边,轻若柔荑的江风席席而来,漫思这条哺乳世世代代川北人的母亲河。它从青藏高原东缘的雪山呼啸而来,夹杂了龙门山余脉的碎石残木,她的青年时代是强壮有力的。有力的身姿也撑起了中国科技城创业的脊梁。


常听老人讲,以前大三线建设时,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组队到平武深山中伐木,然后把木头顺涪江飘摇而下,小伙子们在下游冰冷的河水中手挽手,拦住满江的木头。这些木头被运用于工厂土建、机械零部件、生活用材,完成了绵阳工业的原始积淀。


青藏高原在绵阳西部迅速降低,涪江飞流直下之后,在这里变得温文尔雅起来,缓慢流淌,亿万斯年的冲积,高原的沙石堆积成了四川第二大平原,也就铸就了绵阳富乐之乡。喜欢这条河,逝者如斯,青山解语、绿水知心,在历史长河面前,一己渺如沧海一粟,患得患失之心也就微不足道了。


江水蜿蜒若玉带,而绵阳的山,更是风情别致。四年中,素信“散怀山水,萧然忘羁”的自己,流连于绵州的崇山峻岭间,体味川西北绰约风姿,如饮芳醪,酒过留香。


难忘平武北川的山,高原在这里陡然降低,而平武北川正好是骑跨边缘,这里的山绵延千里,跌宕起伏,山势险峻,人行游期间,如大海中飘荡的一叶兰舟。


难忘东郊富乐山,大学第一个周日在此度过。相对蜀中的巨山大川,富乐山宛如小家碧玉,玲珑秀气。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


刘玄德在寄人篱下奔走无门之时,接到刘璋共御张鲁的延请,行军至东山,面对着蜀中千里沃土、刘璋的盛情款待,即使是青梅煮酒亦瞒天过海骗过曹操的他,亦把持不住,说出野心毕露的“富哉,今日之乐乎”,也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山名。


岁月暗淡了刀光剑影,历史的记忆在这片青黛的山丘静滞,见证千秋的过客。如卢沟桥举起抵抗大旗的师长宋哲元,以及城市西郊,遥遥相对的西蜀子云亭,还有蜀汉蒋琬墓。


难忘“夜雨闻铃肠断声”的七曲山,谱写“剑外忽传收蓟北”千古华章的盐亭郊山,环绕碧波万顷的仙海诸山……山水相辉映,勾勒了绵州灵动与大气兼备的气质,也留下了自己人生青葱岁月散怀山水的记忆。



03此心安处是我乡


偶到“四川在线攀枝花版”,一帖子说在攀枝花新开张了一家米粉店,激动良久,周末专程去品尝,却没有原汁原味的醇香,怅然若失。


记得在大学时,经常早上爬起床,朦胧着睡眼到五食堂打一份米粉,油而不腻,辣而不燥,一碗下肚之后,胃饱意醒,开始了一天的日程。


绵阳米粉与其他小吃都有近似的风格,味道香洌却并不过火,点到为止,这也与绵阳的城市风情类似。


绵阳居四川之北,陕西以南,兼有南北之风俗,而源于青藏高原深山老林的涪江水清冽灵秀,滋养绵阳以丰润而又淡雅的品性,形成绵阳人爽朗而不失温情,耿直而不失精明的性格。


这样的山水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在历史长河中哺乳了许多名动九州的风流人物,树起了绵阳千年风华的标杆。

往学校以北10公里,是江油青莲,千古第一诗人李白的故里,岁月剥落历史的繁华,陇西院的耳墙惟留残砖破瓦。铁杵磨成针故事却吸引着素爱诗歌的我们,时常骑着自行车,三五成群,沿着绵江通道,呼啸而下,在太白碑林下赋诗唱和,吟咏青春衣轻马肥的愉悦。


往学校以南数里有一公园名曰南湖,是我们周末出游野外烧烤之地。湖畔建有六一堂,宋元风格的祠堂,遥遥唤起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记忆。


欧阳修生于绵州推官府,即今日之六一堂西侧。欧阳修三岁离绵,故史籍大多依照“子随父定”的原则,注明他是江西吉安人,但他并未忘记绵阳的生育之恩,成名之后,在《七贤画序》中,对自己的出生地进行阐述:“某不幸少孤。先人为绵州军事推官时,某始生。”绵州人民更未忘记他,欧阳修死后40年,在他的出生地绵州推官厅东侧始建“六一堂”,尽管斗转星移,时空变幻,但六一堂一直香火缭绕,祭祀不绝。


还有黄帝之后嫘祖,治水贤君大禹,苦读子云亭的扬雄,数度北伐的诸葛亮,初唐文魁的王勃,仓皇南奔的玄僖二帝,客居三台草堂的杜甫,江东打渔的陆游……悠悠千载的涪江以博大的胸襟迎来送往无数文人骚客、帝王将相。无论是本地土著还是远方游子,都感召于温情脉脉的的小城风情,纷至沓来,或吟诗、或武略、或终老,畅享这片山水的清幽。


我亦曾是众多客居绵阳的游子之一,高考失利,恓惶无计中,母校接纳了我。林花谢了春红,四年步履匆匆,甚至未曾在清华楼下留一张照片,便挥别绵州。


犹然记得六月远赴青海毕业旅行,午后穿梭于大西北傲岸的白杨树下,恍然置身母校西南科大,刹那眸含泪光,怀念将行远去的龙山、九洲湖,遂取消了青海湖之行,取道兰州回绵。内心并未有未见青海湖的遗憾,却是安然——对漂泊者而言,上一个流浪的地方就是家,斯时,绵州是我内心柔软而安魂的田园。

四年一觉绵州梦,道不完涪江渔舟唱晚,絮不尽绵山松海听涛。镌刻一生的足迹,涪江水暖游子心,淡烟乔木忆绵州。


END


【往期回顾】

穿越时空感动你——“两弹一星”精神进校园巡演活动在我校启动


花式阅读迎“世界读书日”,科大人这样做!


文丨王晓龙

图丨往期推文

编辑 | 李德煜 唐泽 吉尔么友作 蒋奕敏

审核丨徐云梅

责任编辑 | 王娟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